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 博古通今 薪火相传——访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白山满族传统医药传承人常纪庆先生
2021-12-09
观看:11623

《国医国药》  弘扬国粹

    传承精华    科普惠民

 

◎ 子英


 常纪庆1.JPG

 

       满族世居祖国的东北部,地域辽阔。“龙形蟠大野,云气撼沧溟”的长白山是满族的发源地。

       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 7000 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古老的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贡献。一是在唐朝建立了渤海国,在东北地区,存在了 229 年。二是建立了金朝,在北京建立了金中都,把中国的政治中心建立在北京。三是建立了清朝,实现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收复了台湾,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


常纪庆2.PNG


       满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大家庭中的一员,充满了民族特色和特殊疗效,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巍巍长白山、莽莽花果山”是满族医药发祥的沃土,“低头就是药,弯腰把宝掀”使得满药以野生为主,重视药材质量,喜用鲜活药材。满族医药是中华医药的珍贵宝藏和文化遗产,正如毛主席老人家所说的,满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常纪庆3.PNG

针灸木雕


       在北京通州一个普通的社区里,我们走访了一位不普通的人物,他就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满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传统医药传承人常纪庆先生。

       豁亮素雅的诊室内,馨香四溢。环顾四周,陈列着不同凡响、弥足珍贵的医药古迹,有唐代渤海国记载满医诊病治病的壁画、神医扁鹊的玉石雕刻、至今已有千年的辽国木刻画、保存完整的唐代绢丝画卷和针灸木人,每一件珍贵文物,都记载着古时满医治病的方法和器具,人物神态生动、画面清晰明了,即使穿越千年之久,也让现代的我们感受到满族文化和医药的博大精深、瑰丽夺目。


常纪庆4.JPG

神医扁鹊玉雕


       疫情期间的常纪庆大夫仍旧很忙,许多不能来诊室的病人,通过口述或者视频,请常大夫诊病治疗。医者父母心、治病先治心,朴实的如邻家大哥的常大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打消着患者的疑虑和心结,诊病、治疗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气呵成。


常纪庆5压缩.jpg

针灸铜人


       提起满族文化和医药,常大夫有说不完的话题。“化腐朽为神奇,变传说为现实;高手来自民间,神奇闪亮眼前”的满族医药随着他和缓的声音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

 

常纪庆6.JPG

参观金代丝绢画


       一、悬丝诊脉是真的吗

       参观常大夫收藏的唐代壁画,里面一个悬丝诊脉的画面瞬间吸引了我们。

       悬丝诊脉应该是古代的一个传说或者是当今娱乐文化的一个噱头吧?面对我们的疑问,常大夫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古代艺术品中记载的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现在的棒疗、飞针、膏药等等技法都能从上述古籍中找到渊源。满族的老祖宗把实践中证实具有特殊疗效的技法、器具用绘画、雕刻、壁画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就是怕这些珍贵的经验无法传承下去,你看古人用心之良苦有多么感人。”


常纪庆7压缩.jpg

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不是传说也不是噱头,是真实存在的。我就是这一门绝技的传承人。我的太奶奶、奶奶都是满医,到我这代已经传承了 13代了。儿时为了哄我,老人就给我一个丝线,先开始绑在各种物件上,大了以后就绑在手腕上,让我细心感受脉搏的波动,可以说这门绝技是我儿时练就的童子功,现在掌握这门绝技的人已经很少了,我更觉得应该珍惜。”


常纪庆8.JPG

金代丝绢记载的膏药制作


       应大家的恳请,常大夫净手更衣,向我们展示悬丝诊脉的绝技。一条普通的红色丝线绑在手腕上,另一头搭在瓷质脉枕上,常大夫凝神静气,手指轻抚三根丝线,感受着微弱的脉搏跳动,空气仿佛也凝固于此……

       大约 5 分钟,常大夫收起了红线,拿出一张纸,画出一个人体简图,从头到脚陈述患者的身体情况。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五脏六腑的问题在常大夫的陈述中一展无余,常大夫准确地描述着五脏六腑的状况、病灶点、身体异样的感受以及成因,更为惊奇的是,患者 13 岁因体育课而导致尾骨受伤的问题,在常大夫的悬丝诊脉中都被诊断出来,而这个早已被患者遗忘的外伤经历距今已经快 40 年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悬丝诊脉不但存在而且其精确度和准确度太令人惊奇。


常纪庆9.JPG

为外国人诊脉


       未等众人回过味来,常大夫又拿过来一块唐代渤海国的木刻作品,只见画面中一位妇人卧在榻中,轻掩罗帐,手腕处缠绕着丝线。丝线另一端,一位医生模样的先生,端坐数米开外的椅子上,手握丝线正宁心静气进行诊脉。“古时男女授受不亲,故而悬丝诊脉、遣方用药。我现在的许多治疗手段都可以从我珍藏的医药古籍中寻到它们的身影。我们的民族医药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这里既有医术的传承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瑰宝。”


常纪庆10.JPG

唐代木刻拓画 


       二、比 CT 检测还准确的“摸骨诊脉”

       悬丝诊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现代人感叹古人的技艺精湛,但是作为现代人,常大夫又是如何把脉诊病的?


常纪庆11.PNG

摸骨诊脉


       一位新患者上前,常大夫呷了一口茶,神态自若地把手搭在患者的脉搏上,稍一沉吟,接着顺着患者的小臂或轻或重的边捋边揉。不一会常大夫的诊断结果就出来了:“你的椎动脉有些狭窄;甲状腺有问题,这个结节往里长,有时影响了你的声带,要抓紧时间治疗,不能耽误;心脏要注意,冠状动脉有些狭窄,心电图正常不代表心脏就健康,这个狭窄已经影响到心脏供血,必须引起高度关注”。我们去医院做个全身检查,没有一天也得折腾半天,还未必那么全面和准确,而在常大夫十几分钟的摸骨诊脉中,已经知道的或者潜藏的身体问题,全部精准地呈现出来。


常纪庆12.PNG

摸指诊脉


       “摸骨诊脉也称为微观精准号脉,是我在传统诊脉的基础上结合了微观量化创新而成。古代满人在冰天雪地里骑马行军或是赶路,很难像汉人一样坐下来看病诊脉,所以就发展出了走马诊脉和摸指诊脉的绝技,这个绝技我继承下来并进行创新与发展,形成了我独特的摸骨诊脉、摸指诊脉技术。人的小臂是手三阳、手三阴走过的地方。它们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经络是沟通人体内外的通路,内部脏腑的异常一定能在体表经脉上有所反应,我根据经脉中的条索、包块、结节、气泡、声音等等,就能诊断出哪个脏腑经络出现问题,并且诊断出这个疾病目前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比现代的 CT 检测还要精准到位。”

 

       三、你所没见过的飞针、太虚针和眼针


常纪庆13.JPG

黄柏木按摩


       “开始,上!”常大夫一声令下,诊完脉的患者马上进入治疗室。常大夫的助理王雪医师先为患者按摩以放松整个督脉,然后将直径20CM 的黄柏木放在患者的后背进行按压和滚动。“这是棒疗”、旁边忙着扎针的常大夫介绍说,“我收藏的古代壁画中就记载着满医棒疗的画面。黄柏木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作用,是珍贵的药材,生长在长白山。棒疗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擀薄你的后背,疏通你的督脉。背薄一寸、寿长十年。”

       说话间,按摩和棒疗结束,后背非常轻松。转过身来,坐起,常大夫手持银针在额头特定穴位快速穿插数针并要求患者配合扭动腰和胯,接着又在小腿外侧快速穿插数针,又要求患者耸动双肩——这就是满医飞针,它是古代满医历代相传的密术,利用腕力和指力,将小小银针快速插入特定穴位,一有针感,便迅如闪电地抽离。通过短暂、准确地刺激,以意领气,以气领针,气随针走,针随手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由外治内”的满医飞针对于许多疑难杂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除此之外,常大夫的飞针治疗抬头纹和川字纹,更是须叟之间“沟壑变浅滩”,让人赞叹不已。


常纪庆14.JPG

古代壁画记载的黄柏木按摩


       除去满医飞针,太虚针、太虚檀香灸、眼针也是满医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技。银针不用刺入皮肤,只在皮肤表面点、划,运用特殊的手法,能快速治疗心绞痛、胸痹、飞蚊症等疾患。常大夫的针灸也与众不同,穴位选取独特,针感强烈,行针时会感到一阵阵电流流经身体,有时或觉得病患处丝丝拉拉疼,有时会后背发热、脚底冒凉气,每人的状况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四、大道至简话中医、疑难杂症显神奇

       常大夫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如心梗、心绞痛、脑血栓、小脑萎缩、帕金森症,不孕不育、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崩漏等妇科疾病,以及颈椎病、肩周炎、股骨头坏死、中医美容去斑等。在心脑血管、腰腿疼痛、妇科等疑难杂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他充分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他常说: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遣方用药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他救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


常纪庆15压缩.jpg

手不离卷的常纪庆大夫


       他认为: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久必及肾”;“上下不一应从下,表里不一当从里”。准确辨证之后,采取相应的扶正、培本、涤痰、化瘀、蠲痹、通络、熄风、定痉等法,很多时候都可明显提高疗效。特别是他治疗肿瘤的十二字法则“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 使许多疑难病患者起死回生、转危为安。

       常大夫常挂嘴边的话就是“大道至简”。“大道至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大自然用最简单而纯粹的元素,组合成如“万花筒”般绚烂缤纷的世界,但拨开“繁花渐欲迷人眼”的迷幻,“我们最终要找到最纯真和简约的‘道’。法天、法地、法自然,这就是古人朴素的辨证唯物观”,常大夫无比自豪地说。

       “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舒服’的时候,而医生治病的过程,就是对身体进行调整,‘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和平’——和谐、平衡了,身体就健康,也就‘无病’。天下和平,老百姓就生活得幸福安康。身体和平,自己就感到身心舒适健康。简而言之:‘和平’即无病!‘不和平’即病。”

       中医根据病性和病位,既能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近病”(现在的病痛),还能让我们知道他、她的“远病”(可能潜藏的疾病),这样,中医既能够针对“近病”来治病,又能够针对“远病”来调养,这就是中医的伟大与神奇。

 

       五、非遗文化,传承才是硬道理

       常大夫自幼承习祖传医术,有志继承家学。在祖辈“学医必精,为医必仁”思想的影响下和“医必懂药,识药性,会认药,知药味,一尝便知是对是错”的教导下,背诵汤头本草,研读中医典籍,如《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宗金鉴》、《傅青主女科》等。对《黄帝内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许多中医经典著作通读精读,口诵心记并能熟练背诵,因此积累了丰富扎实的中医和中药学知识,为日后济世活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医多年的常大夫仍旧卷不离手,他认为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是从医的重要基础;临床实践是体验中医理论和建立中医信念的关键;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是加深掌握中医学术的需要;医文并重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博览群书、兼容并蓄,是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头活水;坚持继承发扬,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指导方针。


常纪庆16压缩.jpg


       除去治病救人,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前人这些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就成了常大夫心头大事。“记录满族医学的古籍很少,有历史记载说满族人无医药,崇祝由,尚巫术。但其实满族人有医药,只不过沉默在长白山林区的各个角落。”常大夫说,“我今年已经六十四岁了,从小家里的传承加上后来的拜师学艺,一路唱着歌诀一路整理资料,前前后后用了几十年时间。我不能让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失传,所以我必须走到台前,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到满医。我 30 多岁专门去长春中医药大学读了中医本科,用现代人的知识、中医的语言去解释满医的理论体系。我要把满医这门文化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断了根。”

       为了普及、传承满族医药,常大夫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各个中医药大学,开展了满医讲座、筹备满医满药相关课程。凡是宣传民族医药的论坛、展览等场合,常大夫都会到场,不为别的,只是让国内外的朋友认识这门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极佳的临床疗效。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常大夫开展满医课堂,讲解满医的历史、治病方法、养生理念和食疗菜谱,让普罗大众喜爱满医、传承满医。

       采访结束时,常纪庆大夫深情地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唤起更多的有识之士传承与发展传统中医和民族医药是我的责任。我此生别无所求:薪火相传、传承满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只争朝夕、不负先辈。牢记从医初心:愿众生不受病苦、祝苍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