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国药》 弘扬国粹
传承精华 科普惠民
◎ 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刘力红
【作者简介】
刘力红,男,1958 年生,湖南湘乡人。医学博士,现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除院校教育师从陈治恒、陈亦人等老师外,还先后师承李阳波、邓铁涛等明师,2006 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依止卢崇汉师习医。2015 年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黄帝内针。因著述《思考中医》,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扶阳论坛》,整理出版《黄帝内针》及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播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影响及于海内外。
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是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来的。现在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叫做卫生健康委员会,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关注全民健康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决心和信心。
随着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各行各业都高度专业化,医疗卫生这个领域也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就导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面很容易认为健康的责任主体是医疗机构,或者是医生。
但是几十年过来,我们发现医学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的医院建得越来越大,楼盖得也越来越高,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但是不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病人就会越来越少了呢?我问过很多在临床第一线的医生,所有人给我的回答都是现在病人越来越多了。
针对这一矛盾的出现,从国家的层面或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思考,究竟健康的责任有没有办法交出去,医疗机构或者医生有没有办法完全负起这个责任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研究结果,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医疗条件只占到 8%,92% 都是由医院、医生之外的因素决定的。所以我们把 100% 的希望都放在 8% 因素上,那么失望和不健康恐怕就是最终的结局。多年以前我就提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当你把健康的责任交出去,你已经不健康了,现在国家层面也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很令人鼓舞。
那么中医如何理解健康的呢?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我们的生命至少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形,一个是神,形神兼具才是生命的良好状态。“健”基本上是指我们有形的身体处在良好的状态,康就是“五福临门”中的“康宁”,是指构成生命的另外一个部分——“神”的良好状态。《黄帝内经》中讲道“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天年”,所以认识生命首先要从这两个部分开始,也就是身与心的部分,而这两个部分所须的条件也都不一样。要做好健康的责任人,这两方面的认识都是需要的。
一、“饮食有节”的核心是怎么吃(喝)
健康离不开“吃”,吃的核心在于“饮食有节”,而“饮食有节”的关键在于怎么吃。
古人讲民以食为天,《黄帝内经 • 素问》中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谈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就强调了“饮食”要有节。
当下很多的疾病,虽然我没有做过严格的流行性病学调查,不好随意说,但我在做临床的时候,觉得至少有不下一半的疾病跟饮食不节有关。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三高、心脑血管的硬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等,都是因为没有守好饮食的节,所以就发生了。我们要想负好健康的责任,首先就要从饮食开始,学会怎么吃饭、怎么喝水。
为什么疾病尤其是现在很多孩子感冒咳嗽会反复发作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生病期间没有掌握好饮食,这就是“食复”。很多人因为生病了,觉得身体弱,就要吃有营养的东西,其实恰恰应该相反。我是研究《伤寒论》的,《伤寒论》第 397 条,也就是最后一条就讲了“损谷则愈”,“损”就是损失的损,“谷”就是饮食的代言词,“损谷”就是生病之后要减少饮食,要吃清淡的食物,而不是增加饮食吃更好的东西。比如喝白粥、吃点榨菜,这样就能够使身体尽快恢复,疾病痊愈后很难再卷土重来。
生病的时候既要少吃,连喝水也要注意。太多的人喝水也犯忌的,身体好的时候也就算了,不好的时候要像《伤寒论》讲的那样“少少与饮之”,一口水分几次咽下去,这样可以“令胃气和则愈”,而不是像平时那样咕咚咕咚地牛饮。喝酒更加要注意,不能用“大钢炮”“小钢炮”,要有节。
我有位朋友宋先生来拜访我,80 多岁了,我送他出门的时候,感觉他走路很轻盈,像风一样敏捷,他就是吃得很慢很少,经常说人不需要吃那么多。当看到这个榜样后我就在检讨自己,我虽然经常在说吃饭要慢慢咀嚼,但一到饭桌上,发现还是很容易吃快。我们现在买车,评价车的好坏,油耗是个硬指标,跑的速度一样,就选油耗低的,饮食也是这样。人的形体就是一台机器,我的体会就是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喝)才是真正重要的!
二、“起居有常”的关键在于适时的睡眠
“起居有常”用《周易 • 系辞上》的话来说就是“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人体是个阴阳的和合体,怎么才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呢?
起就是动,一定要动,动才生阳,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我们既要关照阳,也要关照阴,老运动也不行,也要静下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就需要睡眠,睡着了就静了,就会归根、复命。当然整天睡觉也不行,久卧伤气,因此我们要起居有常。
起居就是一动一静,动是消耗,静就是修复,生命的东西尤其是免疫系统一定是在静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很好的修复。睡眠就是健康的守护神,这个太重要了。
中医的整体观念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天人一体观,人要与天地相适应,相合一。过去没有电,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着太阳走,现在大多数人都在受睡不好觉的困苦,因为各种各样的条件(如照明、加班、夜生活等)促使我们起居无常。有些人说我睡觉没问题,脑袋一沾枕头就睡着了,也睡了八九个小时,但是你的睡觉时间是几点?往往还是熬夜的多。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该起床了才入睡不久,这就叫起居无常,极大地影响了生命的状态。
起居横跨了身心两界,我们的生命跟机器有相像的地方,比如机器做功会发热,我们跑一百米也会发热,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心的层面。驾驶员不可能 24 小时都在开车,而驾驭我们身体的司机就是心或者神,它需要休息,“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学习工作劳累了一天之后就要让它歇下来了。
现在是一年的冬季,那么一天的冬季就是晚上9 点到第二天凌晨 3 点,这是睡眠的黄金时间,如果此时能够处在相对深的睡眠里面,身体就会让该发生的事情发生。因为身体的深度修复都是在深睡眠中进行的,比如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等器官的修复,中医上讲的骨髓、精、血等精微的蓄养,肾主骨生髓以及精血互化的过程,都需要在这样特定的条件才能很好地发生、工作。深睡眠就是静,身体的外面静了,里面就动了,而动的过程正好相反,所以睡眠一定是适时的睡眠才行。
三、“不妄作劳”就是尊重身体
身体很疲乏不舒服了,你还在这里折腾、乱来,不去调理,那么身体肯定也没办法恢复。老天赐给我们的身体拥有无限的可能,它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疲劳了一定要当机立断,歇下来睡上几个好觉,身体就会莫名其妙地自我修复过来。但是如果你不给它这个机会,它也会对不起你,所以很多人为什么突然间就没有了,或者说患上癌症或者其他重病,细查之下,身体实际上已经给过你多次警告了,你却不闻不顾。组织生活中不是有警告、严重警告吗?警告就是这个时候告诉你该收手了,处理好了还是人民内部矛盾,身体也是这样,已经告急了很不舒服,发出了信号,你还不收手就必须被双规了。
近年来,活泼的生命戛然而止的悲伤事情屡见不鲜。生命一去不复返,这件事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疲累的时候,一定要歇下来,让生命有机会复原。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划不来,所以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即便你功夫再高,如果不按老天的规律去办事,照样还是不行。因此,我告诫所有的人要尊重生命,读懂身体给我们发出的预警,及时刹车。